一、两个多月以来的成长:在“第一次”中摸爬滚打
2025年6月15日,我以实习生的身份踏入江苏名仁律师事务所的大门,没想到第一天就赶上了律所热闹的半年会。在稍显局促的氛围里,冯遵营律师一场干货十足的《律师出庭实务分享》为我打开了实务操作的大门,而两位实习律师前辈分享的入职感想,则像一份温暖的“生存指南”, 让我对这个新环境既满怀期待,又增添了几分踏实。
这六十多天,时间仿佛被按下了加速键,我密集地解锁了无数个职业生涯的“第一次”,在实务的海洋中奋力扑腾。
首战便是在都督律师指导下参与的一起买卖合同纠纷案的案情梳理,从整理与当事人的谈话笔录到梳理证据材料,从埋首法条到检索大量类似判例,深刻体会到了律师办理案件的严谨。紧接着,被都督律师“拎”去直面客户,从时隔四年再次坐上驾驶座,到坐在会议室里努力听懂需求、学习交流方式,到在冯律师审核把关后完成一份法律问题回复,第一次真切感受到自己的思考经专业把关后,转化为正式的法律意见交付出去。
协助冯律师寄出律师函的经历同样充满仪式感——从在冯律师逐字指导下推敲措辞,到寄出前严谨的复印扫描留存证据,到给快递员备注一定要联系当事人签收,每一步都力求规范。听了团队前辈律师函被放到驿站,只能联系快递员重新派送的“惨痛教训”,我焦急等待当事人签收时,发现签收人登记为“家门口”,令人忍俊不禁的同时,也加深了我对程序细节重要性的认知。
第一次作为代理律师的助理给法官打电话,紧张地准备了一肚子问题,结果电话那头的忙音听了一天,也因此感受到了法院的忙碌。第一次尝试撰写法律服务方案初稿,学着利用小程序121法律助手评估报价区间,根据案件情况设计问题清单以精准把握客户需求和风险点,这让我开始接触律师服务的“前端”思维,都律师和冯律师的修改后的终稿也让我豁然开朗,果然对比是最好的老师。审合同也从最初的“依样画葫芦”,对着前辈审过的模板小心翼翼学习,到现在能相对熟练地在一些简单合同中快速揪出关键漏洞或表述不清之处,算是在基础技能上迈出了一小步。
更让我感到“独当一面”的压力与兴奋的,是第一次在都律师和冯律师的指导下,完整负责一个民事案件的起诉流程:从协助与客户沟通、梳理案情和诉求,到在带教的指导下草拟起诉状初稿,在繁杂材料中整理证据,配合协助冯律师快速撰写证据清单,再到和实习律师毛老师一起去法院立案庭取号排队,被法官看材料的时候紧张得像在被老师当堂批改作业。这两个多月,就像被推着跑了一场密集的实务“初体验”马拉松,每一步都充满挑战,却也让我实实在在看到了自己的笨拙成长。
二、和之前实习经历的区别:从“零件”到“操盘手”
回顾过往的实习经历,我常感觉自己如同一个精密仪器中的“小齿轮”——运转或许熟练,但视野极其有限。带教律师分配什么任务就做什么,比如“检索一下X问题的类案”、“分析下Y法条在本案中的适用性”。我对整个案件的全貌常常是模糊的,工作的驱动力更多是“完成指派任务”。
而在名仁的这一个多月,我体验到了截然不同的“参与感”和“责任感”, 核心在于“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导向”的思维转变。不再是机械地等待指令,而是被鼓励去了解案件背景、理解客户的核心诉求,进而主动思考:为了解决眼前的问题,我需要获取哪些关键信息?向客户提出哪些精准的问题?接下来我需要采取哪些具体行动?是进一步沟通确认细节,是检索特定的法律疑点,还是分析不同策略的可行性?这种从被动执行到主动谋划的转变,让我感觉自己开始像一个真正在“处理”案件,而不仅仅是在“完成”任务的实习律师了。
三、对未来的展望:看见成长的阶梯
我感到非常幸运能加入现在的团队。团队里的各位前辈——都督律师、冯遵营律师、方凤英老师、毛旗老师、毕祎菲老师,就像一幅生动的“律师成长路线图”,大家各自处在职业生涯的不同阶段:有刚起步不久仍在摸索学习的,有已经能熟练处理常规案件独当一面的,有经验丰富能处理复杂疑难问题的,更有游刃有余、举重若轻的团队领导者——都督律师!
观察他们日常工作的状态与处理问题的方式,我仿佛看到了自己未来可能成为的样子——那正是我心中理想的、不同阶段的职业状态。从初期的磕磕绊绊到逐渐熟练,再到积累沉淀后的从容自信。这个团队不仅是我工作的环境,更像是一个鲜活的榜样库,让我清晰地看到前方努力的方向和成长的路径。我对未来充满期待,希望能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朝着心中那个“理想型”律师的模样靠近。
【作者简介】
王筱乐(实习律师),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法学专业